![]()
持续近三年的俄乌冲突目前似乎正在向对俄罗斯有利的方向倾斜。随着外界对乌克兰的支持逐渐减弱,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当俄罗斯取得最终的军事胜利时,这场欧洲战争会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如何应对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大国博弈必须具备的战略眼光。我们至少需要持续做三件主要的事情。能源是工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石油,欧洲是一个靠近水源的丰富市场。但战争和随之而来的西方严厉制裁几乎在一夜之间关闭了欧洲的大门。为了维持作为其经济命脉,俄罗斯必须紧急将战略注意力转向东方,寻找能够吸收其大量能源出口的替代市场。这时,需求量大、购买力强的中国自然成为首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有利形势主要是特殊情况下的“窗口期”。胜利者的心态与被困者的心态有很大不同。当俄罗斯赢得战争并走出制裁泥潭时,国际形势和自信心都会大大改善。此后,欧洲出于经济和民生实际需要,很可能逐步恢复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流。当俄罗斯能源再次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时,其选择范围将扩大,议价能力将增强。我国作为“几乎唯一”战略买家的地位并不稳固。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维持目前的合作条件操作偏好必须打一个问号。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好当前的窗口期,但不要建立新的过高预期。我们要继续深化同俄罗斯务实合作,使俄罗斯成为我国能源供应链稳定可靠的一环。但同时,合作的规模和增速要控制在合理、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中东、中亚、非洲等其他资源国的合作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中东、中亚、非洲等其他资源国的合作渠道。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是,要大力推动国内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发展光伏、风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从源头上降低整体能源对外依存度。这样才能牢牢把握能源安全在任何变化的国际形势中主动行动。近年来,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客观上给了中国难得的“战略缓冲期”。美国实施“印太战略”以来,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集中力量遏制中国发展。这一趋势从阿富汗撤军就非常明显。然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却因美国的部署而受到阻碍。这场重大冲突在欧洲心脏地带爆发,迫使美国向东欧方向投入大量军事资源、经济援助和外交精力。不过,一旦欧洲战事平息,这个“缓冲期”就结束了。美国退出欧洲事务,必然将大量资源重新转向亚太。此后,外部安全压力我国面临的形势肯定不仅会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还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美国将进一步强化美日韩等地区军事同盟体系。 。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利用仅存的少数窗口,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强大的“区域拒止区”。我们必须向任何潜在的干预者表明,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主权的问题上捍卫自己。同时,外交要更加灵活主动,维护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打破布局图谋。沟通是我们应对未来更大风暴的压舱石。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对中国具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吸引力。然而,中亚在历史上曾被俄罗斯视为其“后院”和传统势力范围。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纷纷独立,但俄罗斯在该地区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和影响力。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在中亚的活动变得微妙而复杂。从维护地区稳定和反恐角度来看,中俄目标一致。但另一方面,俄罗斯继续依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强大经济实力。为了增加它的影响力,我们必须小心地消除它的传统主导地位。俄罗斯此前积极推动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正在考虑引入变量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未雨绸缪,用智慧和智慧管理中亚。向俄罗斯发出明确信号:中国中国在中亚的活动是为了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而不是寻求地缘政治对抗或排他性影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重大国际事件的结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无需惊慌或掉以轻心。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增强风险意识。妥善处理能源安全、国防压力、中亚关系三大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机遇、应对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前行,最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崛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